娱乐圈里到底还有几个人不服老?说真的,看看大半圈内演员一奔五,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往往是“咋滴也该歇歇,接点不疼不痒的小角色,混日子”,个个都巴不得给自己贴上VIP养老标签。可偏偏,于和伟——这位东北汉子,54岁的时候,还能杀出一条血路,扑上去啃那块向来硬得掉牙的角色骨头毛泽东。嗨!别说我没提醒你,眼下娱乐圈的水再怎么浑,这条新闻也绝对是一颗巨雷。唐国强老爷子坐镇主席形象二十多年,观众都快自动脑补唐氏领袖微笑了。现在,于和伟愣是横叉一杠子,要玩“主席新解”。你说这事儿能不炸锅?
说实话,唐国强和古月这两位一直是“主席特型”铁王座上的老大,根本没人敢造次。就像东北人说的,“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”,他们就是那高个儿。唐国强一个喉结小动作,能让观众泪流满面,神像气场全拉满。王仁君后来也来凑热闹,可惜多少有点按图索骥的意思,神似挂头牌,人味儿多少淡。观众都觉得这一类演法,套路化太重,哪怕你演得再稳,总觉得隔着块玻璃,离人太远。再加上这些年,革命题材剧变成“传统艺能”,观众吐槽“换汤不换药”,大牌云集也难拯救收视热情。
但于和伟偏不。54岁了,他不玩躺平,偏要跳进这个火坑,去挑战整个娱乐圈的“潜规则”。你品品,他这敢为人先的劲头,还真让人有点服。得亏是于和伟,不然一般人碰毛泽东,早被观众骂成筛子。他这次的想法是,不靠神似,不蹭符号,而是把主席拉回“烟火人间”,演出“英雄也是人,有磨难有泪水”的真实劲儿。你说巧不巧,这路数还真和圈里一帮“只学手势不会揣摩人物”的流量演员完全不沾边。娱乐圈那些整天研究怎么“洗脸磨皮、甜腻卖萌”的小鲜肉们,怕是要蒙圈到怀疑人生。
要说于和伟能豁出这份劲头,和他小时候吃的苦还真有一腿。家里11口人,父亲早逝,母亲“扛锄挖地瓜”拉扯一大家,哥哥姐姐出去打零工,他是老幺,还真没体验过什么“含着金钥匙投胎”的人生剧本。硬着头皮考上上海戏剧学院,毕业跑到南京军区话剧团,十年跑龙套,没白等观众一句“于和伟牛逼”。再火,也忘不了回老家帮哥哥卖包子,怀念从小睡街边听火车声。就说这份劲儿,放眼如今娱乐圈,能有几个?
正因为有这些人生沉淀,“熬出来的演技”,决定于和伟演戏不是糊弄观众。2010年《新三国》里他演刘备,慢慢熬出头。再来《军师联盟》曹操,《觉醒年代》陈独秀,一路拿奖到手软。不是天赋爆棚,而是老老实实吭哧吭哧打底的踏实劲儿。这点,和唐国强式的“稳健演法”不同。唐国强是老树开新花,风吹不倒。于和伟则是野草缝里钻出来的,野劲儿、韧劲儿外加一点不服气的锋芒。
可别以为这回《伟大的长征》,就只是挖一块老地皮再种新树。背后可大讲究了。剧组跨度三年筹备,九省两万公里采风,写实路线走到底。主创班底几乎照搬《觉醒年代》,演技派扎堆曹磊、何政军、张晚意、王劲松、张桐、李乃文,都不是吃素的。55集大体量,从1934年的湘江苦战讲到1937年的陕北会师,还原一个血肉长征,不是过去那种喊喊口号拉拉歌的套路。
于和伟最绝的地方,就是硬生生和“神坛毛泽东”说拜拜,放下塑像,琢磨人性。在剧里,他用半年时间挖空心思钻角色,特别是湘江战役后毛泽东气质断崖式转变的细节。这关口红军死伤惨重,毛的指挥权一度旁落,整个人从忍、妥协,到怒而反击。他不是照着形象模板糊泥巴,而是抓人物心理变化,用细节“跑进观众心里”。这比单纯模仿喉结、发型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。观众要的,从来不是神像,“像不像”只是基本操作,“演得进去”才是最高境界。
跑一圈普通观众的反应,东北老大爷看着于和伟演毛泽东,直呼“像老邻居大哥,亲切!有血有肉。”年轻观众也不掉队,调侃“终于有人把领袖从神位拉下来,让我觉得伟大也能接地气。”这话咋听有点嘴硬,但仔细不正是要这种连接感么?领袖也是烧火做饭、躲雨受冻的人,是熬出来、打出来、趟出来的。过去成天高高在上看塑像,总觉得伟大是天生自带光环,离自个儿十万八千里。于和伟演法,倒像是和观众说,“别迷信,伟大就是普通人历尽苦难后咬牙站起来。”这种剧本,不翻车才怪。
有人说了,唐国强老爷子的“官范儿”演法已经成标杆了,为什么要冒风险推个“创新版毛泽东”?说句心里话,唐国强演的是神话里的领袖,于和伟要演的是人间的领袖。近几年,不少主旋律剧都学会“走心”,但总有些怕事、求稳惧风险的老一套操作。于和伟这种“我要亲自下场试试新路数”的劲,恰恰就是对“躲在舒适区混资历”的行业风气一记闷棍。你还真别笑,当年张国立、陈宝国、陈道明这些老戏骨成名后,不也是靠一部部硬戏“折腾”自己,才得观众真心点赞?现在小鲜肉人均“剧抛脸”,没两个角色能让人记住,观众自然怀念肯啃硬骨头的老演员。
照这个路数下去,演艺圈靠资历混饭吃的“躺平惯犯”,迟早都得感到一丝凉意。你不进步,下一代就得砸场子。现在哪怕是演主旋律剧,观众要的也不是一张张模式化的面孔和词句,而是共情、是烟火气、是人味儿。于和伟拍戏前先跑家乡,和母亲唠唠家常,跟老哥卖包子聊往事,这些经历就是演技的底色。你单拼外形、模仿动作、嘴皮子功夫,只能骗骗演戏外行,骗不了真盯细节的观众。东北人爱说,“干啥啥不行,吹牛第一名。”搁于和伟这里,恐怕要倒过来低调演戏行,装×吹牛免谈。
转笔一说,于和伟这一卦的出现,其实是一种行业“地壳运动”。别看娱乐圈表面一团和气,实际上卷得飞起。新一代观众早就不认“老戏骨”这张面孔,年轻演员还指望靠脸吃饭,老演员转型又怕翻车,于和伟这种“艺术叛逆”反倒成了清流。但你可别指望观众都是傻子,现在市场什么套路没看过?演戏跟做包子一个道理,面揉不到位,味道终归差点意思。现在的于和伟,走的是“从人到神”的路线,倒逼整个剧情团队跟着变,以人物为核心挖掘人性,而不是继续玩“塑像+圣人光环”。你这不就是对几十年套路化革命戏“正宗血统论”一个直接颠覆?
当然啦,热闹归热闹,也不是没反对声。就有观众留言,怀疑于和伟能不能撑起“主席”的气场,“形象不像啊,声音也弱点儿,要翻车可怎么办?”身边有饭局老哥抖机灵“你们演毛泽东的,咋整都演不过唐国强!一入套路深似海,创新都成冒险了。”瞧瞧,这行业惯性支配得多牢靠。还有忠实唐国强粉丝直言就得用神似路线,表现人格魅力不等于脱离基础。更有爱捣蛋的小年轻冷笑你都五十多岁了,折腾啥啊?不怕砸自个儿的招牌?
但这局面,新瓶装旧酒也掩盖不了问题。“套路化”演毛泽东就像是东北老雪天踩冰路,总担心摔个大马趴。如今演艺圈的弊病,恰恰是创新者都是“裸奔”,求稳派却站着舒坦。帽子一戴,粉丝护航,批判的声音分分钟给你堵回去。观众也挺分裂既觉得于和伟敢闯得可敬,可要是演砸了,互联网肯定“血雨腥风”,比当年周一围版朱元璋黑得还狠。都说观众难伺候,其实是行业太缺乏敢承担失败风险的大心脏。谁心里都明白,一味照搬过去的成功模式,等于扼杀再来一次辉煌的机会。
于和伟不是靠模仿,不是攀高枝,也不是图安稳。他演毛泽东,是用半辈子的切肤之痛,把领袖的苦难和挣扎演活了。这不是简单的“演技比拼”,而是整个行业气质的转折。观众嘴上咋呼“换个人试试”,可轮到真要冒险了,内心未必真想变。于和伟敢于挑战,背后是那一代演员“宠辱不惊,勇于自嘲”的自信,也是东北人惯有的轴劲儿和倔脾气——不服就干,不行再来。这种人,娱乐圈确实已经不多见了。
想想也挺扎心,娱乐圈那些被惯坏的“养老派”演员们,看着于和伟这波操作,能不暗自咬牙?行业套路固若金汤,谁动都怕被喷。可观众偏偏就是“喜新厌旧”,哪怕你一路捧大牌,再也回不到当初唐国强演主席时的全民狂热。社会变了,审美变了,观众的心气也变了。要想激起“伟大也落地”的共鸣,终归得有人先跳出舒适区,接受可能失败的命运,才有机会赢一次。于和伟现在就站在起跑线上,前有“神坛压力”,后有“创新翻车”,走钢丝才好玩,才刺激。
咱讲点大白话。人要是不折腾,早晚得变成温水里的青蛙。于和伟这次玩大了,别人都躲到沙发角里,他还非得往火苗上冲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?不,这不叫癞蛤蟆,那是老牛自知力气大,扑腾一回就看能不能成。要真演砸了,观众不留情面,网上一顿火锅操作,雪片似的“差评”飞来满天。可要真演亮了呢?也许能成下一个“神坛新标杆”。你说这娱乐圈,是该求稳养老,还是得时不时折腾一下?这事儿啊,不尝试,永远没人知道答案。假装表扬一句,娱乐圈最不缺的就是“小心驶得万年船”,真正能掀浪花的,还得像于和伟这样,不服老不怕翻车,下场拼一把的轴人。
你觉得演领袖人物到底要“神似”更重要,还是“人味儿”才更能打动人?要是于和伟这波创新票真开翻了,咱们是继续抱紧唐国强老爷子的“安全牌”,还是给新演法一个掌声?你会站“稳健派”,还是“创新派”这一边?来评论区互喷,别让话题冷了!
港陆证券-股票如何申请杠杆-专业配资门户-实盘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